close

2016年多倫多明星賽球衣日前亮相,設計理念部分來自1946年11 月1日當地舉辦的第一場 NBA 球賽,由多倫多哈士奇交戰紐約尼克。五十年光陰荏苒,當時光景多半早已成為褪色回憶,就連拿下聯盟歷史第一分的尼克後衛施契克曼(Ossie Schectman)憶及當年都顯得有些吃力…

The Man

「我很確定自己是用雙手低手上籃得分,這方式在那時候是再普遍不過,而且之所以拿到這兩分,是來自我和隊友執行『Give&Go』戰術,儘管我真的忘記對方到底是誰了。」白髮蒼蒼且老態龍鍾,施契克曼的大名直到其69歲那年,當葛林(Rickey Green)攻進NBA歷史第五十萬分,聯盟決定表彰當初拿下首分者時才又重新浮現。

施契克曼沒有忘記的是籃球最原始的樣貌,我們所熟知的橙色皮球是偏黑色皮革製成,不僅重量與體積比現今大上些許,清楚可見的縫線造成表面凹凸不平,這是為什麼過去球員幾乎很少運球,因為反彈幅度從來就無法準確預測。早期規則是每次得分後,雙方必須到中場重新再跳球,這也更加減少需要全場推進運球需要,假如你搜尋五零年代比賽片段就會發現,球員依賴大量的遞手短傳製造切入籃下機會,而非像是現在運球突破。

「當時所有球隊跑得都是一種形似八字的進攻戰術,裡頭十分強調空手跑位、傳球和擋人,我想如今有些女籃比賽就跟我那時代球風有異曲同工之妙。」施契克曼解釋。他並不羞於承認過去籃球娛樂價值確實遠遠比眼前遜色,強調:「我們需要不停擋人和跑動才有辦法創造空檔得分,現在球員根本不需要這些,因為他們一對一進攻能力是如此驚人,這也是為什麼比賽如此具有可看性的緣故。」難以想像的是,施契克曼口中球風還有個代名詞-「猶太式球風(Jew Ball)」,來自一般人幾乎無法和籃球畫上等號的族群。

事實上,外界普遍對近代猶太人歷史的認識,不脫受到納粹德國迫害,建國以色列後和中東世界衝突。更進一步者,可能知道其在美國政經決策核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,因為許多成功的銀行家和律師都是猶太人後裔。但施契克曼也是其中一份子的猶太人,對美國還有一項被絕大多人遺忘的巨大貢獻,那就是幫助現代籃球成長茁壯,早期NBA許多偉大先驅像是,塞爾蒂克的「紅衣主教」奧拜克(Red Auerbach)、NBA前身BAA創始人戈特里柏(Eddie Gottlieb)和尼克冠軍名帥霍茲曼(Red Holzman)等等,通通是系出同門。

歷史學者指出,由於一戰過後大量歐洲移民湧入美國尋求美好生活,佔了很大比例的猶太人遂在紐約港口邊社區落腳下來,形成許多人口相當稠密的狹小聚落。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擺脫外地人形象,猶太人開始接觸進而擁抱運動,政府同樣看到同質化移民社群的機會,更加鼓勵他們追尋這私下休閒活動。很快地,場地需求小且原本就廣被美國人接納的籃球成為猶太人最愛,防火逃生梯空隙是孩童用報紙揉成團瞄準投射的目標。

當時文獻記載有「籃球是猶太人的運動」的字句,老一輩人常戲稱籃球當時年輕人眼中,大概只有非法街頭搏鬥堪可比擬。籃球給了猶太人融入美國社會卻又不失去本身團結的絕佳媒介,他們既可以藉此到各地巡迴比賽,另一方面隊伍概念下也不會失去自我認同。費城勇士是NBA創始隊伍之一,也是張伯倫(Wilt Chamberlain)效力的第一支隊伍,其前身叫做賽法斯(Philadelphia Sphas),隊名為「南費城希伯來聯盟(South Philadelphia Hebrew Association)」縮寫,成員就是全部由猶太人組成。

知名小說家葛里克(Paul Gallico)宣稱:「籃球重視的警覺且算計心態、詭計多端的欺瞞和耍小聰明的伎倆,這都與猶太人的民族性不謀而合,這也是他們之所以如此擅長打籃球的原因。」這番話雖然帶有種族歧視意味,卻同樣點出猶太人和近代籃球早期密不可分的關聯。猶太人與施契克曼代表的是,是一段被大眾所遺忘的重要歷史,2016年的今天也許藉由明星賽於第一場NBA比賽舉辦城市登場的機會,我們試圖再次勾勒出籃球那最原始的樣貌,哪怕是多麼模糊。

The Game

1946年,距二次世界大戰畫下句點已有段時日,復甦的經濟帶來娛樂產業蓬勃發展,多倫多商人華森(Charles Watson)心中出現賺錢的好點子。發明籃球的奈史密斯(James Naismith)博士不是出身加拿大嗎?為什麼不在當地成立一支職業籃球隊呢?尤其美式足球隊和冰球隊的觀眾往往都是座無虛席呢!儘管籃球在多倫多人或者甚至加拿大人眼中的魅力,大概是能夠看到高大無比的巨漢,如此新奇感居多,實際上這正是當時當地報紙廣告的主打,上頭宣稱要是你比隊上六呎八吋中鋒還高,就可以獲得免費入場的機會。

多倫多哈士奇在BAA創始賽季開幕戰當晚對手是紐約尼克,搭乘火車入城的一行人因為不尋常體型吸引眾多行人注意,終於有人忍不住開口詢問他們的身分,尼克教練寇哈蘭(Neil Cohalan)驕傲地說:「我們是來自紐約的尼克隊。」卻只換回對方費解眼神和一句,「我只認識紐約遊騎兵(註:冰球隊),你們就像他們一樣嗎?」有些洩氣的寇哈蘭解釋自己球隊打的是籃球不是冰球,這下對方更是驚訝,回應:「我覺得你們大概在多倫多找不到太多人懂什麼叫籃球,更不用說會對籃球感到興趣了。」

雖然造訪的尼克抵達後當頭就被澆了一盆冷水,大部分多倫多人的好奇心還是戰勝對陌生事物的抗拒,那晚楓葉花園球場湧進七千又九十位觀眾,但他們即將目睹的是打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不完美的一場秀。現場籃板採用當時罕見的透明設計,利於讓後方觀眾也可以毫無遮蔽地盡覽場上動靜,不過這可苦了平常習慣一般木板籃框的球員,破壞了原本建立起的視覺上景深概念,投起籃來當然加倍地不順手。

哈士奇為了票房考量決定保留當地球員名額,可想而知在一個多數人不知籃球為何物的國度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。加拿大當時或者直到今日最熱門的運動非冰球莫屬,楓葉花園球場主體就是大型冰球場,作為籃球場時才鋪上一層木地板,底下冰層滲上來濕氣原先就易導致場地濕滑,如今現場聚集一大群觀眾提高現場溫度更加速此一過程。

當然身為主隊,哈士奇主將中鋒薩多斯基(Ed Sadowski)還是想到些鬼點子,試圖幫助球隊留下首勝。他偷偷請工作人員調鬆固定籃框的螺絲,大幅增加投出的球碰框後入網的機率,此舉甚至日後讓敵方球員抱怨,多倫多主場籃框對於哈士奇就像把東西丟入其中「下水道」一樣容易。再來,體型碩大的薩多斯基深知自己體力不佳的劣勢,於是想出把籃網束緊的天才做法,如此一來球進後往往卡住下不來,替他爭取到額外的喘息時間。雖然最後尼克還是以68比66,兩分之差收下這場歷史性的一勝。

第一場NBA比賽就在這般如今看來十分荒唐的條件下進行,尼克隊長赫特茲伯格(Sonny Hertzberg)回憶:「在一群加拿人面前比賽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,他們唯一認識的籃球規則大概只有跳球,因為那跟冰球的爭球(Face-off)規則很類似,不過我感受到他們那天隨著比賽進行逐漸愛上籃球。」

雖然哈士奇只存在短短一年就分崩離析,而多倫多等了快五十年,才又擁有另一支職業籃球隊-暴龍。六十年後的今天,NBA不只還屹立不搖,甚至有著前途無量的榮景;六十年後的今天,巨星雲集的籃球最大盛宴首次登陸境外,多倫多再次迎接歷史性一刻。

原文刊登於美國職籃2016年明星賽特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oo15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